西班牙一個研究團隊發現,每個物種生命的長度與其端粒縮短的速度之間存在著顯而易見的關系。端粒是存在于真核細胞線狀染色體末端的一小段DNA-蛋白質復合體,作用是保持染色體的完整性和控制細胞分裂周期。
據埃菲社7月8日報道,火烈鳥平均能活40歲,老鼠只能活兩年,大象壽命在60歲左右,人類則越來越多地能活過80歲……不同物種之間存在這種壽命差距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西班牙國家癌癥研究中心的專家對9種哺乳動物和鳥類進行分析后給出了答案。
研究人員對老鼠、山羊、海豚、海鷗、馴鹿、禿鷹、火烈鳥、大象和人類的端粒進行了比較,結果表明,端粒縮短速度更快的物種壽命更短。
西班牙國家癌癥研究中心端粒研究專家、這項研究的負責人瑪利亞·布拉斯科指出,端粒縮短速度與壽命之間存在的顯而易見的關聯意味著“我們已經發現了一個普遍的模式,一種可以解釋物種壽命長短的生物學現象,這值得展開更多的調查”。
根據布拉斯科此前的研究,科學界一段時間以來已經知道端粒是有機體衰老的源頭。每次細胞繁殖以修復損傷時,它們的端粒就會變得更短。在整個生命過程中,端粒可能會因為縮短太多而無法再生。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我們機體的“電池”就會停止正常運轉。
然而此前科學家并未發現每個物種的端粒與其壽命之間的關聯,有些物種端粒很長,但壽命很短,反之亦然。
西班牙研究人員因此決定不比較物種端粒的絕對長度,昆山做app公司而是研究其縮短的速度。研究表明,人類端粒每年平均損失約70個堿基對,而小鼠端粒每年損失高達7000個堿基對。
報道稱,以這種方式預測物種的壽命遠遠比體重等目前采用的其他參數更精確。
科學家下一步將對一些非常長壽的物種展開研究,例如裸鼴鼠或蝙蝠。